• 河南
    [切换]
  • 400-818-0011 是金子必会发光

    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运营机构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分支机构 > 河南 > 教育资讯 >

    95后大学生争当网红:说明我有被关注的价值

       发布时间:2016-02-22 09:26:10
    分享:

    近日,95后女生与无人机“人机共舞”的图片走红网络,这一超乎人们想象的舞蹈表达方式成为校园和网络热议的话题。

    近日,95后女生与无人机“人机共舞”的图片走红网络,这一超乎人们想象的舞蹈表达方式成为校园和网络热议的话题。
     
    “我不认为红了是一件多么害羞的事情,红是对自己坚持做的事情的一种认可,说明我做的事有被关注的价值”
     
    “就算我的同学‘红’了,也不会对我的生活造成什么影响,我还会觉得有点自豪呢”
     
    “虽然我是一个低调的人,但如果我的孩子成了网红,我想这也是她的自由吧”
     
    调好摄像头和灯光,用发胶认真地打理好头发,淡淡地擦上一些散粉……这并不是什么女明星的日常,而是在读大学生翁子凡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情。
     
    翁子凡是男生,是一名拥有不少粉丝的网络直播主持人,是一枚标准网红。在哥哥姐姐和叔叔阿姨眼里,翁子凡的“日常”有点奇葩,但在同龄的95后眼里,却习以为常。
     
    网红是网络红人的简称,是指在现实或者网络生活中因为某个事件或者某个行为而被网民关注从而走红的人。
     
    前不久,一项“95后生活形态调研报告”引发社会关注,作为最亲互联网的一代,这1亿的95后有着不同于80后、90后的特征和生活方式。他们或宅、或高冷、或逗比,他们敢想敢做,不盲从,崇尚“我就是我”。
     
    95后已经大举占领大学校园,和前辈不同,他们不甘心做一个平凡的大学生,而是主动把自己置身于网络,依靠人气找寻认同感,甚至赚取生活费。
     
    在大学宿舍经营网红事业
     
    人大女神康逸琨、奶茶妹妹章泽天……这些曾经的网络红人虽然也是从校园里走红的,但往往都是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引起社会关注。而这一代大学生则是想方设法把自己打造成网红,在“出名要趁早”的道路上前行。
     
    翁子凡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他是北京一所艺术类高校的学生,唱歌、主持都是他的强项。大三时,他偶然接触到网络直播行业,这不仅让他找到了施展才华的新大陆,还可以赚些生活费。
     
    与其他职业不同,网红需要自己搭建“办公室”。于是,翁子凡开始了宿舍改造计划:摄像头拍得到的后方放一些娃娃或是乐器作为点缀,电脑边上用柔和的小台灯进行打光。
     
    翁子凡将自己的直播内容定位在“唱歌+讲段子”。依靠自己在学校的人气和活泼开朗的性格,他的直播一开张就吸引了很多校友和粉丝。
     
    为了吸引观众,翁子凡把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都搭了进去,尽可能多地覆盖到各个时间段,让更多的人认识自己。他还学习了其他才艺,自己的打扮也多样化,不让观众产生视觉疲劳。
     
    南京某高校大三学生张艺玲(化名)的网红之路也是从宿舍起步的。学习美术专业的她平时喜爱化妆,渐渐地,她从一个爱好者变成了“美妆达人”。
     
    张艺玲利用自己的化妆品练习,并在宿舍里的小书桌上安置了环形灯、打光板、单反等专业摄影器材。经过化妆、拍照、后期修图,一张张美美的妆容图就诞生了。
     
    依靠这些美丽的照片和各种化妆技巧分享,张艺玲已经是拥有上万粉丝的博主了。她表示,这并不影响自己上课,短暂的拍照时间也不会影响室友休息。
     
    张艺玲还没想好怎么将粉丝资源转化成财富。“我的爱好受到很多人的关注,我已经很满足了。至于赚钱,还是等我毕业后再说吧。”
     
    “红”,也是一种资本
     
    如果你还认为做网红是很业余、很哗众取宠、很没价值的,那么有一些人就会反驳你了。不少做网红的大学生认为,包装自己是一种能力,“红”也是一种资本。
     
    在这一点上,来自上海某知名大学法律专业的大四学生周琛(化名)很有发言权。别人求职靠简历,而周琛求职介绍自己时,只需告诉面试官,自己的作品有多“红”。
     
    去年“双11”的电商大战中,某电商创造的一个文案引爆网络,总阅读量上千万。而这出自周琛之手。
     
    周琛在一家新媒体公司市场部实习时开始接触到新媒体文案,并展露出才华。
     
    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文字被很多人阅读的成就感,是在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之后。他凭借自己在上海的地理优势,勘察现场,并找到当时在现场的朋友询问情况,做了可视化图表,成为剖析事件真相的“谣言粉碎机”。
     
    这篇在微信公号上发布的文章居然获得了几十万的阅读量。周琛难掩兴奋,“真的没有想到会有那么好的反响”。从那以后,周琛先后创造出了多个互联网传播中的“爆点”,很多企业因为看过他富有才气又极具传播力的文案而找他约稿。现在的周琛还没有毕业,但已是一家新媒体创业公司的合伙人。
     
    周琛表示,能够在这样的信息环境中“走红”,是一种自身能力的体现。“我不认为红了是一件多么害羞的事情,红是对自己坚持做的事情的一种认可,说明我做的事有被关注的价值。”
     
    翁子凡也认可这种说法。对他来说,做网红是一个锻炼工作能力的实习机会。
     
    他说,做网红后,自己更大的收获就是可以把工作和学习很好地结合起来,课上学到的东西能很快用到直播间里。“算是提前实习了吧!”
     
    翁子凡的付出获得了优厚的回报,这份工作基本可保证他衣食无忧。直播平台的薪资是从观众送的礼物里拿提成,业绩好的时候,他一个月拿到手的钱能顶得上普通白领好几个月的工资了。
     
    亲友:你出名,我支持
     
    2015年12月,一则“有哪些网红出身于清华大学”的帖子走红,并迅速成为热门问题,关注最高的一则回帖竟有600多个“赞”。网友们在到处搜罗与清华有关的网红的同时,还有不少网友悻悻地表示,本校的网红怎么这么少。
     
    记者发现,网红的同学并不介意身边人在网络上走红。“现在网红那么多,‘红’也仅是特定圈子里的事,所以就算我的同学‘红’了,也不会对我的生活造成什么影响,我还会觉得有点自豪呢。”北京某大学的一名大学生这样说。
     
    张艺玲的室友也这么认为。张艺玲说,自己的微博走红后,室友们也喜欢“围观”她化妆、拍摄的过程。“有时她们还会要我帮她们拍一些照片,或在一些特殊场合帮她们化妆,我都成了宿舍里的化妆师了。”
     
    翁子凡的直播间没有引起室友的反感或是排斥,有时候还叫同学过来客串一下,大家也很乐意利用这样的机会锻炼一下。
     
    另外,不少95后网红都得到了父母的支持。
     
    赖宏威是一位网络游戏主播。他的网红之路是从玩网络游戏开始的,对于这个“兼职”,他的父母从一开始的不理解渐渐转变成了支持。
     
    赖宏威说:“父母起初并不相信我可以靠打游戏直播挣钱,认为我是不务正业。后来我反复解释,我只是利用平常玩游戏的时间做直播,就当是一个兼职,还不占用额外的时间,他们才勉强让我试试。”
     
    当了游戏主播之后,赖宏威的生活反而更健康了。“因为有固定的时间做直播,我的吃饭时间比以前规律了,作息也规律了很多。”为了不影响第二天上课,他熬夜也少了,这让父母甚感欣慰。
     
    如今,这个小伙子已经有了几万粉丝,最高峰时有6万人一起看他直播。有时,赖 宏威的爸爸也会点开直播,并发表建议。
     
    父母试着理解“95后的次元”
     
    的确,这些95后大学生网红的背后,是一批见证互联网发展的第一代网民家长。95后的父母以70后居多,如果说95后走在了互联网潮流的前沿,那么他们的父母则是这一代人的启蒙老师。
     
    而这一批95后大学生与父母的关系,也和上一辈不一样,跨越了年龄的代沟,成为社交网络中互相点赞评论的“好友”。
     
    “95后生活形态调研报告”的结果显示,95后与父母的关系十分密切。71.3%的95后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在意的评价人”是父母,58.3%的95后被调查者认为,父母是他们“经常联系交流的人”。
     
    白女士的女儿今年刚上大一,她表示,她和女儿一直一起学习网络上的新事物。
     
    “从家里有电脑开始,我就和她一起研究怎么用,怎么上网。后来,我们的使用方向渐渐有了差异。”白女士说。
     
    女儿上了大学后,开始追“二次元”,开始和同学刷“表情包”。白女士说:“我理解他们有自己的小世界,只要不涉及原则问题,她喜欢谁、做什么都是她的自由。不过他们喜欢的东西确实和我们相差比较大,我只能尽量理解女儿的‘次元’,网络世界就是这样,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独特文化。”
     
    一些研究也表明,95后的父母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对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学习也更快。因此,和80后的父母并未大规模出现在社交网络相比,95后的家长,更快接受了网络洗礼。
     
    “虽然我是一个低调的人,但如果我的孩子成了网红,我想这也是她的自由吧!”白女士说道。

    转自:中国青年报

    标签:

    网红         价值         大学生         95后        
    走进知金| 网站地图| 广告与合作| 联系我们| 诚聘英才| 学籍查询| 学历查询| 学历认证| 网络教育专升本
    知金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国咨询电话:400-818-0011 传真:010-63174439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9号理工科技大厦705室
    京ICP备14053618号-4 京公网备11010802010607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文化市场举报热线